查看原文
其他

十二期招募|原来你是这样的统筹组!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 深度训练营 #



为期半月有余的面试落幕。无论是面试者,还是面试官,相信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和感悟。从手忙脚乱到井井有条,从几度挫败到胸有成竹,我们对面试的反思和复盘,是一种双向的成长,是思维相互碰撞迸溅出的花火,更是深度营理想共振、薪火相传的印迹。


一路走来,我们更青睐什么样的简历和面试者?如何找到最“契合”深度训练营的人?作为面试官,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艰辛和收获?团队集结的振奋时刻、计划有变的混乱时刻、在视频会议上首次相遇、对话的惊喜时刻、在共享文档后互帮互助、串联全场的集体时刻......正是这一点一滴镌刻出这个夏天最炙热动人的记忆,在深度营的“备忘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必紧张,也不必对未知的体验感到惶恐。因为我们一样,双脚走在泥土上,怀着新闻理想。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所怀抱的经验与情感,所走过的路,终将会成为你的。


以下是十二期招募统筹组手记:
# 招募统筹时间线 # 

@梁栋
短短二十天一晃而过,至今都没反应过来十二期已经开营:我们不再是最小的一期了。从打算招募到开始行动,仅一天时间,统筹组就集结完毕。我们是这样的一个统筹组:认真又爱聊。在小群里我最爱干的事情是:大半夜唠嗑和起床催工作。好的合作氛围就是,所有人在其中都感到舒服,这样工作会推进得很顺利。

确定时间线时有过纠结,因为招募期间我要进行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我担心因为自己的缺位,导致招募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将一些重要的工作节点错开。但尽管这样,我的身体又给我当头一棒:出发去调研当天,我发高烧了,那时我本应准备后续宣传推文和面试题。我真的缺位了。但我有一个很好的统筹组,大家都超认真超负责。在我生病以及调研期间,所有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大家还让我“放过自己”。主动且靠谱的队友,是真的能让人心安。

在招募中,我负责宣传组的工作。这就不得不提制作海报的两位朋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修改,解决了我们的“宣传门面”问题。而后续营员感想类的推文,由于我个人时间的原因,其实准备得蛮仓促,质量也不高。后来我们还尝试了在小红书上进行宣传,阅读量不高。这次招募的整体宣传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起来有两点原因:第一是宣传形式和手段不够创新,没有提出很好的裂变点;第二是目标人群无法有效触达,缺少直接面向目标人群的宣传渠道。

收简历期间,我每天都盯着深度训练营的邮箱,时不时点开看一看。前几天只有零星几份,我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最后一个晚上,却陆陆续续收到了几倍的数量。在这期间,其实有很多感受,也越发明白什么才是一份好的简历。

第一,“早”的简历。DDL战士真的不可取,由此也可知为什么我前两次实习投简历都失败了:我投的时候可能已经招到实习生了。对于后发且堆积在一起的简历,看简历的人一定不会有一开始的认真和仔细。扫一眼,定个档,看看有没有特别优秀或不合适的地方,over了。以及还有超时的同学,时间点是一条红线。考虑到种种因素,我们还是将最终时限宽限到了12点,但会进行相应的扣分。

第二,符合要求的简历。没交作品的、笔试题只完成一半的、答非所问的,这些都是我们筛选简历时的扣分项。

第三,“投其所好”的简历。整洁、大方、美观,这是简历最基本的要求。接着就可以针对你所要投的岗位要求,进行相关的回应。比如运营组要求你需要有排版能力,那么可以在简历中体现自己排版的推文数量,以及获得的相关奖项。而其他一些毫不相关的经历或奖项,如果对体现你的个人能力也有限,大可不必写上来,让自己的简历变得冗长。

我们评判一篇推文时常说不以阅读量为标准,但真正的好推文,阅读量一定不低。在笔试题上也是如此,字数只是参考,但字数也是态度的体现。寥寥几个字敷衍,和写满一整页的分析,明显天差地别。尽管后者可能内容上没有达到百分百的契合,或认知上还存在着偏差。但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永不过时。

至于面试,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和每一个想要加入深度训练营的朋友都好好聊一聊,聊聊新闻,聊聊理想,聊聊社会与未来。在碰撞里,面试者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面试官也感受到他人的世界。

而最想说的是,不必紧张。带着微笑侃侃而谈,这是面试官最喜欢的。深度训练营是你们的朋友,不是老师,更不是离你们很遥远的地方。我们一样,双脚走在泥土上,怀着新闻理想。

总觉得筹备得太匆忙,招募过得太快。所幸有十一期招募组宝贵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对招募工作才得以快速上手。在这里对我们亲爱的十一期招募组表示感谢。向前人学习经验,再把这些传承下去,这也就是深度训练营一直在做的。

在录取海报里敲下名单,我想说:十二期,你们好。

@温泓烨
深度训练营是一个充满理想的跑道,总有人在肆意奔跑,也总有人接过接力棒。很开心这一次,我见证了深度训练营的传承——十二期的招募。

手忙脚乱地开始

起初,在刚组好统筹的队伍时,我们手忙脚乱,只是有简单的思路,但至于要招多少人、怎么招、要注意什么等等问题扑面而来。在构思工作安排的时候,我们建立了共享文档来进行头脑风暴。我依着之前担任面试官的经验,初步设计了招募工作组、一些操作方法等,但没想到,这些设想险些带大家走向混乱。

在第一次统筹会议上,我们讨论如何开展十二期招募。在工作分工上,我们计划设置宣传组、简历组、运营组面试组和深度组面试,将两个组的简历笔试打分放在了一起。这样的分工安排看似有条理,照顾到了招募工作的各个板块,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将简历和面试拆开,工作组人数需求很大。简历组和面试组分别需要不同的运营组成员、深度组成员。如果按照初步设想的人数,可能十一期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加入工作。第二个问题是会存在“割裂感”。一部分人只看简历和笔试,一部分人只看面试可能会导致面试官对面试者简历和笔试的不了解的问题,又或者说在确定最终名单的时候不能够清晰地结合两轮做好评判。起初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甚至已经完成了工作组招募文案的撰写并准备在大群发布。这时候,我们看到了十一期招募组统筹宇龙的文档。宇龙的文档让我们茅塞顿开,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拆分简历和面试的方式并不妥当,也就此推翻了之前开会所讨论的工作模式,将简历组的工作分别合并到深度组面试组和运营组面试组里,使其变成了深度组招募组和运营组招募组,两组分别进行招募。

招募宣传:要吸取经验 准备好方案B

确认好工作组的安排后,接下来需要推进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以及我们需要设计出具体的筛选机制。

宣传方面,我们初定在不同时间发布三次招募推文和发布一期关于深度训练营介绍的推文。时间很赶,宣传组的钰纯也很快地完成海报的设计,帮助我们完成了第一篇招募推文的发布。而考虑到我们沿用了十一期招募时推文评论点赞量前三直达面试环节的传播策略,后续招募推文的发布,我们都采取的是公众号转载原推文的方式,虽说呈现的美观程度不好,但避免了不同推文下评论点赞排名不一的问题。而另外一篇关于深度训练营介绍的推文,我们原定使用之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推进的稿件,但在招募期间稿件并未定稿,赶不及在招募期间发布。这时我们只好临时改变策略,着急忙慌地收集营员感想并发布推文。

同时,为了提升传播效果,宣传组设计撰写了小红书文案和图片。欣雨在自己的小红书上描述了自己参加深度训练营的感受。钰纯撰写了一篇官方正式的宣传文案,但因深度训练营的小红书账号存在问题。这篇小红书暂时被搁置了。最后还是小贝提醒我们说不是必须在深度训练营的小红书号发,大家的小红书账号也可以发。钰纯的辛苦工作才没有被浪费掉。

总的来说,招募期间的推送虽有些混乱,但也全部顺利完成。但不论是推文内容的修改还是小红书内容的发布,都在告诉我们说,不管是什么工作都应该要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准备好方案B,以应对各种意外状况。

从简历招收中反思

收简历的过程其实蛮煎熬的,因为很害怕收不到大家的简历。虽然已安排好了招募期间每天负责下载整理简历的同学,但我总是忍不住登录邮箱查看是否有报名的邮件。一天、两天……一开始邮箱杳无音讯。过了两三天,我们陆陆续续收到了报名的邮件,但定睛一看,几乎都是深度组的报名邮件。截止到最后一天前,运营组只收到了个位数的报名邮件。

两组报名人数的落差让我很挫败,我苦恼于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来运营组。但仔细想想,我也反思出了问题——我们并没有在推文中呈现深度组和运营组的内容。如果报名者根据我们对报名者的要求来分析,可能很多人都会理解为“深度组负责写稿,运营组负责设计和排版”。但实际上,运营组的同学也有很多写稿的机会,这与深度组是均等的。可能将这点阐明,能改善运营组的报名情况较少的情况吧。

而在整理简历和笔试材料的过程中,招募组有待改善的地方也逐渐呈现出来。例如在设置简历投递的要求可以再明晰一点,如三份文件是否都需要统一命名为“姓名+简历/笔试/作品”,个人作品是否需要整合在一起,笔试题是否需要写在同一个文档等等。但经历过这一次招募,我认为可以让报名者将三份内容按照相同顺序整理到同一PDF中,并以“组别+方向+学校+姓名”命名,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后续也便于调取材料。

而在报名者方面,简历和笔试材料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守时。有很多同学都是在DDL前几分钟投递过来的。在那个时间段,每隔一分钟刷新邮箱,就能多出好几份邮件,当然还有不少同学在DDL截止后才发邮件。踩着时间截止前几分钟发邮件,其实会给面试官较大的评阅压力,报名材料基数大,时间少,分到给每一份简历的时间缩短,很可能会影响评阅结果。而在时间截止后姗姗来迟发邮件,印象分已然大打折扣。第二是完整。在招募要求中,我们明确提及了需要提交的材料和压缩包的命名格式,但整理下来,不少同学出现了命名错误、材料不齐全等问题,在这其中甚至还有往期同学推荐来的。我们在进行材料评阅时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材料的残缺就会直接影响到评分,进而影响最终结果。第三是态度,即完成笔试的态度。面试官在评阅笔试题时,能够通过横向对比看出不同同学的态度。有的同学会很认真地解题答题,也有同学只写了一点。虽说是不限字数,但仅用百来字或只是几个关键词回答两道笔试题,很难体现报名者认真的态度。

正如前文所说,从简历招收环节中反思可发现仍有很多有待提升的地方。不管是从招募组出发,还是从报名者的角度出发,投递和筛选简历也是一门小学问。

在面试中“双向”认识

这里的“双向认识”指的是,我不仅在面试中认识到了很多热爱新闻的同学,同时我从面试者身上感受到了折射出“我”的形象。

我对面试工作并不陌生。但十二期深度训练营的面试工作与以往我经历的面试工作有所不同——我们不是需要最优秀的人来,而是希望能有最契合深度训练营的同学加入我们。如何把握住“契合”二字,是我认为最困难的问题。十一期招募时,我作为一个在双非大学读书、没有很多新闻实践经验的学生加入了深度训练营,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尝试的机会,也给我上了很多次新闻采写课。所以在招募的时候,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会去思考ta需不需要深度训练营,要不要给这次机会。当然,最终结果的决定还是会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但这一点是我在这次招募中特别会思考的角度。

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自信大方、侃侃而谈的面试者,也与内向但认真的面试者交谈。一些同学真诚地分享他们与新闻的故事,还有一部分同学展现了质朴、执着、热忱的态度和品质,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从提问面试同学以及他们的回答中,也折射出了“我”的形象。在持续一整天的面试过程中,我曾困扰过提问什么问题,这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很好的新闻思维,又或者是还不能把握好“契合深度训练营”这点。而在听到他们结合近期时事热点展开回答或者是提出新颖的想法时,我也在思考我是否有在关注时事……

这一场面试给予我的是与他们,与自己的“双向”的认识,我从他们与新闻的答案中感悟对新闻的理解,也从彼此的交流沟通中认识自己。

最后,我想感谢每一位为十二期招募付出的深度营家人。正是因为大家的默契配合和努力付出,我们有了更多的深度营小伙伴,可以一同追逐和探索新闻理想。同样,我也想对十二期的小伙伴们说:“欢迎加入深度训练营!一年为期,去种下属于你们自己的花!”

@宋佳旻

回顾持续半个多月的招募,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向往届招募组学习经验。去年宇龙哥的“深度组招募”文档太清晰明了了,今年沿用下来,为我们的招募提供很大帮助,希望它真的可以做到“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程度。

2.制定清晰的时间线,并努力推动任务准时完成。最开始制定时间轴是费了不少心思的,既不能战线过长打消耗战,也要给大家留下充足的时间来做招募准备。最后,每个时间节点都卡上了,还是比较成功的。

3.扩大招募渠道,多平台宣传。今年在招募前期,简历投递数量不理想的情况下才开始着急,后期才去小红书投放,但这时已经为时已晚了。我想到可以往一些新闻大群投放,后来也成功从中捞来一些向深度营投递简历并成功加入的伙伴,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4.和靠谱的伙伴合作。先说统筹组内部,栋哥、红叶和浩旖都是非常靠谱的合作对象,沟通起来很顺畅,到最后我们几个也有了很好的友谊,在小群里面叽里呱啦什么都聊。特别要夸夸浩旖,我们一起合作做深度组招募,在我忙完简历筛选要转向准备考研,统筹时间有限时,她默默承接了后续面试安排等很繁琐的工作。再说说整个深度组的面试官,每次我和浩旖在群里说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给很积极的回应。在最后一天为大量的简历评分的时候,因为面试官有8个人,已经做好有人会延期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大家都在当晚12点前给出了评分。

5.适时创新并积极执行。深度营非常包容每个创新的想法,显玲姐会鼓励我们提出新建议。我看到之前深度营的伙伴往往在选题上忽视财经新闻,但实际上财经新闻也是比较大的一块,因此提出可以将今年深度组分为社会新闻和财经新闻的想法,鼓励对财经新闻有热情的伙伴加入。显玲姐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但我中间懒了一下不想实施了,最后还是小贝push了我一把才落实下来。最后也招到了一些很优秀的伙伴加入。

以上就是统筹工作的复盘。再接下来想简单聊聊简历筛选和面试,说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1.早交简历很加分,踩ddl不是好习惯。最后一天,简历像雪花般涌来的时候,在有限的一天打分时间内,会打分打到麻掉,给分是一定没有之前给分好的。并不觉得这缺乏公平,在正式求职中,经常是前期招到合适的人就停止招聘了,没人会等你等到最后。

2.忌简历造假。这次刷下去一个简历比较优秀的,是因为在面试环节问出简历造假,没有在某段实习中做过采访,写上自己有独立采访经验,这种多次追问便知,不要觉得能蒙过面试官。

3.笔试认真很加分。我们在筛完简历后有捞人环节,捞一些简历没那么出彩,但有潜力的同学,我们倾向捞笔试比简历出彩的同学。

4.面试认真很加分。我们这次直接给过的同学里,一个很重要的共性是在面试中展现了非常饱满的精神状态,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态度。而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你适合深度营,需要深度营。

十二期的招募结束了,仍然感谢每一个积极投递,认真准备的你们,能在招募中有新闻热忱,相信“反复训练,方可致远。”与你们相遇,让我们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有价值。

@吴浩旖

十二期招募不仅仅对于新加入深度营这个大家庭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起点;对于作为十一期成员的我来说,统筹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新体验。

怎样通过简历和笔试题去认识一个人,然后在十分多钟的面试时间里,了解面试者的新闻热情、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等等——这些内容,我们都是在这个过程里慢慢探索的。

面试当天,显玲姐在群里对我们说,“面试本身就是你们的锻炼环节,多尝试各种互动,多体验,不用做得特别流程化”。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适应了面试官的状态以后,我渐渐地能够更熟练地推进面试的每个环节,把面试同样当成一次“理解人”的采访,也通过面试者的回答反馈,在后程不断优化自己的提问。

“和深度营的契合度”是我们在整个招募过程中反复向大家强调的。我们期盼深度营能给真正需要这个地方的同学们以机会,也期待加入进来的每一个人,是热爱新闻的、愿意在深度营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过去作为面试者时,觉得等待的时间很漫长,自己面试时又觉得想表达的内容很多,短短十分钟根本不够。而当我成为倾听者和提问者时,又会想要给表达者更多的时间。有些同学的想法和经历实在吸引人,每一次开口打断我都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们很想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大家交流,同时又不忍让后面的面试者等待太久,心里隐隐期待着下一位同学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除了和面试者之间的互动,一同工作的十二期招募统筹组和深度组成员们,都让我倍感温暖。其中有和我之前就有好几次合作,本就熟络又聊得投机的朋友,也有在招募中逐渐熟悉起来,认真负责的新朋友们。招募以外,有人在暑期实习,有人在备考,但大家始终都很愿意抽出自己的时间来完成招募的每一个任务,互相帮忙。

一整天的面试被我们分成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大场,而负责主持的面试官需要在整个大场的时间里打开摄像头,和屏幕另一端的面试者保持交流。一直坐在电脑前确实很累人。在面试的中段,我在群里提出想休息会儿,想问问看有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主持一下,芸丽很快就回复了我。下午场时,大家也是换着来主持和放映PPT,主打的就是一个“互帮互助,串联全场”

总之,很幸运在这半个多月里和十一期的大家有了更进一步的合作,也期待接下来能和十二期的新朋友们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最后,请允许我们介绍一下此次活动的成员:

统筹组:梁栋 温泓烨 宋佳旻 吴浩旖
深度组:罗楚骐 杨欣雨 梁键强 肖文玥 刘芸丽 康琦悦
运营组:陈思宇 屠杭莹 陈律雅 李欣怡 郑佳 郑钰纯
宣传组:郑钰纯 杨欣雨 李欣怡 陈思宇 屠杭莹 陈律雅 刘柏轩 吕宜函 张美伦 王沐青

-END-
十二期招募组 | 梁   栋 温泓烨 宋佳旻 吴浩旖
封面制作 | 张美伦
值班编辑|陈律雅 张美伦
运营统筹丨梁   栋 温泓烨
运营总监|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十二期招募 | 原来你是这样的面试官!
[2]十二期招募丨叮当,请查收这份面试心得!(下)

[3]十二期招募丨叮当,请查收这份面试心得!(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